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、鳍、鳃、头、口腔及眼等部位,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,肉眼可见。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,故称白点病。
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、鳍、鳃、头、口腔及眼等部位,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,肉眼可见。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,故称白点病。
多子小瓜虫,刺激隐核虫。
感染多种海水鱼和淡水鱼。小瓜虫的繁殖最适温度为主15-25℃,因此流行于春、秋季。但当水质恶劣、养殖密度高、鱼体抵抗力低时,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生。小瓜虫病借助胞囊及幼虫传播,刚孵出来的幼虫侵袭力较强,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逐渐减弱;水温在15-20℃时,侵袭力最强,孵化后24h内侵袭力较高,26h后就降低。
在鱼体上小瓜虫寄生处形成直径约1毫米的小白点。当病情严重时,躯干、头、鳍、鳃、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,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,并伴有大量粘液,表皮糜烂、脱落,甚至蛀鳍、瞎眼,病鱼体色发黑,消瘦,游动异常,将身体与固体物摩擦,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。镜检发现大量旋转的小瓜虫。
【预防】 (1)彻底清塘。 【治疗】 (1)慎重使用硫酸铜。 (2)醋酸铜全池泼洒,每亩不要超过4两。 (3)隔天将将煮沸后的辣椒水进行全池泼洒。 (4)待虫体脱落后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等消毒剂,防止细菌继发性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