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注册

渔病分类

您最近浏览过的渔病

蛙红腿病
收藏 分享

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,该细菌在水体广泛存在,当蛙的养殖密度过高或皮肤受伤时,会因其而导致红腿病。

目录

01. 渔病概述

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,该细菌在水体广泛存在,当蛙的养殖密度过高或皮肤受伤时,会因其而导致红腿病。

02. 病原

嗜水气单胞菌、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等 致病外因:水质较差、放养密度过高时易造成互相挤擦受伤,受细菌感染诱发该病。

03. 流行病学

危害种类:棘胸蛙、美国青蛙、牛蛙、林蛙等所有的养殖蛙,多发生于幼蛙和成蛙。 流行地区:主要是广东、福建、江苏等地。 流行规律: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但主要流行季节为3~11月,5~9月是发病高峰。流行水温10~30℃,20~30℃发病更为普遍和严重。 该病传染快、发病急 (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少则3~4天,多则7~15天)、死亡率高,常与肠炎病并发。发病率一般为20~80%,其中体重100-300g的个体发病率可高达60~100%;死亡率为80%左右,高者可达90~100%。

04. 临床症状

该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。 (1)急性型病症 行为:病蛙精神不佳,四肢瘫软,低头伏地或潜人水中,不动,不吃食。跳跃无力、腹部臌气,临死前呕吐、拉血便。 外部症状:头部、嘴、腹部、背部、腿和脚趾出现大小不等、粉红色的溃疡或坏死灶;后腿水肿呈红色。严重时后腿关节有花生米粒大的脓疮,脓疮破裂后,流出淡红色脓汁,形成光滑、湿润、边缘不整齐的溃疡。 内脏: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透明或微红色混浊液,肝肾脾肿大,特别是脾、肾,肿大至正常的一倍以上。肝、脾呈黑色,脾髓切面呈暗红色,似煤焦油状。从发病起3d内可引起死亡,治疗难度较大。 (2)慢性型病症 病情较轻,病程长,身体无水肿现象,腹部和四肢皮肤无明显充血发红。发病初期尚能主动摄食,一般20d内不会引起死亡,较易治疗。

05. 诊断鉴别

06. 病理变化

07. 防治措施

预防措施: (1)每周分别用卫士(3~4亩·米/瓶,主要成分为二氧化氯)或高锰酸钾全池泼洒进行池水消毒,改善水质。 (2)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(5:2)全池泼洒。 (3)适当控制放养密度,根据池大小、水温高低和牛蛙规格及时分养,调整放养密度。 (4)注射牛蛙红腿病疫苗。 治疗措施: (1)隔离病蛙,用卫士全池消毒,每周一次,连用三次; (2)3%~5%的盐水浸浴20~30分钟或30mg/L高锰酸钾浸浴病蛙5~10分钟,再注射庆大霉素2~4mL,次日再重复一次。或者,拌料投喂复方新诺明,每千克蛙用200mg,第2~7天用量减半。

快速提问
身份认证